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更加稳健的增长
第一财经研究院 / 2023-03-24 11:19:48
摘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体现出政府相对稳健和务实的态度。2021年,针对2020年新冠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6%以上的GDP增速,而实际达到8.4%的GDP增速。与之相比,今年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表明政府工作对于经济增速的要求更为从容。结合此前政治局会议和国常会的一系列表态,我国经济增长将更侧重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2023年财政政策相较于2022年更为积极。今年赤字率目标上升至3%,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上升至3.8万亿元,为财政政策预留了更多空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货币政策的描述相对较少,主要的变化就是删去了“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这一语句,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市场出现融资趋紧的误读。整体来看,我们预期2023年社融及M2与名义GDP增速之间的差值将回落至0左右,全年信贷增长将更多由需求端而非供给端所带动。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保经营主体、保就业是首要任务,而今年的首要任务则是扩大国内需求,这或者与我国GDP结构的变化有关。去年年底,消费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度降至32%左右,且去年消费主要由汽车消费带动。今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放开,更多非汽车类消费、场景解除类消费有望企稳回升。
投资或将继续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主力,这离不开财政政策和准财政政策的支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需要靠政府投资带动,我们预期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继续为今年投资提供支撑。
我们预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政策主基调不会改变,“租购并举”依然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去年一系列风险事件,“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防止无序扩张”成为主要目标,政策主要发力于化解房企流动性风险,严监管的格局并未改变。
2023年GDP增速目标更加稳健、从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左右,这个目标低于过去两年的GDP增速目标,体现出政府相对稳健和务实的态度。
2021年和2022年,中国GDP增速目标分别为6%以上和5.5%左右。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对于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设定在5.2%,高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GDP增长目标。
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我国GDP同比增速降至2.2%的历史低位。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GDP增速目标定在6%以上,两年平均GDP增速约为4.1%左右,而实际是,2021年GDP增速达到8.4%,远超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所设定的目标。2022年,中国经济再度受到奥密克戎疫情的冲击,GDP同比增速降至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两年平均GDP增速约为4%,低于2020-2021年的情形。这表明今年政府工作对于经济增速的要求更为从容。结合此前政治局会议和国常会的一系列表态,我国经济增长将更侧重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2023年财政政策较2022年更为积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拟安排赤字率为2.8%左右,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为3.65万亿元。从实际情况来看,2022年公共财政收入为20.37万亿元,加上调入资金和使用结转结余,收入总量为22.82万亿元;2022年公共财政支出为26.06万亿元,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总量为26.19万亿元;收支总量相抵,全国财政赤字33700亿元,赤字率控制在2.8%左右。202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9万亿元,为预算的79%,支出11.05万亿元,为预算的79.6%,收支执行数与预算数相差较多,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短收,支出相应减少。2022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实际发行规模约为3.78万亿元,超过年初所设定的目标。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赤字率目标上升至3%,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上升至3.8万亿元,可以说为财政政策预留了更多空间。
货币政策相较于2022年可能更为稳健中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货币政策描述较为简短,主要提及“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等。与2022年以及2021年相比,对于货币政策描述的一大变化是删去了“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这一语句。今年1月新增社融和新增人民币贷款虽然超过市场预期,但1月社融依然同比少增,新增居民贷款仍维持在去年底的规模附近,因此删去“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这一描述可能是为了避免市场出现融资偏紧的误读。
2022年,社融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差值为3.78%,M2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差值为5.98%,表明2022年整体货币条件相较于GDP增速而言较为宽松。我们预期2023年社融及M2与名义GDP增速之间的差值将回落至0左右,全年信贷增长将更多由需求端而非供给端所带动。
从流动性的角度来看,根据第一财经研究院测算的中国金融条件指数,中国金融环境自去年11月底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之后开始由宽松转向中性。在今年年内,中国金融条件指数围绕0上下波动,整体融资环境偏向中性,若后续融资需求上升带动市场利率上行,不排除央行会采取扩大MLF投放规模或降准的措施来保持流动性稳定。
扩大内需被放在首要位置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重点来看,扩大国内需求被放在首要位置。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保经营主体、保就业是首要任务,而今年的首要任务则是扩大国内需求,这或与我国GDP结构的变化有关。截至2022年底,消费对我国GDP累计同比贡献率仅为32.8%,除去2020年这一疫情暴发的特殊年份,这一数字创下2010年以来的最低值。从2015年到2019年的数据来看,消费占GDP累计同比贡献率的均值为67.5%。
去年国常会就曾对扩大内需提出过相关政策。例如,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活跃二手车市场、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将中小微企业和消费类设备更新改造纳入专项再贷款和财政贴息支持范围等一系列措施。从今年来看,为了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针对性,各类消费政策有望延续。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将依然是政策发力的主要方向。从结果来看,去年汽车消费累计同比增速达到4.5%,而非汽车类消费累计同比增速仅为-0.8%,其中餐饮收入累计增速仅为-6.3%。今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非汽车类消费、场景接触类消费增速有望回升。
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今年整体经济发展结构来看,消费仍处于企稳复苏阶段,外需大概率走弱,国内投资或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受疫情影响,消费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降至32.8%,而投资则增加到50.1%,是2014年以来的最高值(2020年除外)。去年投资增长主要集中于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等领域,离不开财政政策以及准财政政策的支持。去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两批次共计7400亿元资金投放完毕,为重大项目建设补充资本金,基建投资同比增速达到近12%左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并提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持续为投资增速提供支撑。
房地产政策集中于化解风险
我们预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政策主基调不会改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这一说法与往年“租购并举”的思路相一致,既强调保障性住房、长租房市场的建设,也要满足刚需和改善性住房的需求,房地产行业严监管的格局并未改变。
针对去年由房地产引发的一系列风险事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表明政策主要集中于化解头部房企的流动性风险。这与去年的一系列“保交楼”政策相一致,包括政策性银行的“保交楼”专项借款、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免息贷款以支持“保交楼”等。
作者: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刘昕 来源: 第一财经研究院
特别提示:凡注明“来源”或“转自”的内容均自于互联网,属第三方汇集推荐平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的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的观点和立场。中国经济形势报告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QQ:3187884295进行反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本站或将追究责任;
最新新闻
热点文章